您的位置:首页>广闻天下>正文

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

广闻天下时间:2024-04-07 14:26阅读:109

回顾新中国美学50年的发展历程,从20世纪五、六十年代主要形成的以蔡仪、李泽厚等为代表的“客观美学”,到20世纪七、八十年代主要形成的以李泽厚、刘纲纪、蒋孔阳、周来祥等为代表的“实践美学”,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形成的以杨春时等为代表的“后实践美学”,这些标志着新中国美学不同时期的根本观点或主要成就,也构成了新中国美学50年更替、演变的基本历史轨迹或发展线索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,从机械、教条地照搬、套用唯物主义的“认识论”或“反映论”,到机械、教条地照搬、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“实践论”,再到不得已最终遗弃马克思主义。然而,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普及和深入传播的背景下,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,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,使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美学,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性质、特点、本质和规律成为大势所趋。

通过广泛的研究和深入探索,美学界逐渐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“主观美学”和以蔡仪、李泽厚等为代表的“客观美学”这两种基本观点。然而,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“认识论”或“反映论”的角度来看,美是否真的是客观的,还需要进一步探讨。

总之,蔡仪在《新美学》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,这一观点在新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在探讨美的本质这一哲学问题时,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,不断深化对美学的理解。

本页地址:https://www.yangtata.com/view/3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