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,过去有段日子了。
虽然飘心里一直没放下。
但因为涉及盲区,不得不花了点时间补课。
现在,可以好好来聊一下了。
事情开始于豆瓣生活组的一个帖子:“逛了逛妈妈的淘宝”。
看标题,以为又是一篇凸显代沟的趣文。
再看前两段,以为是展示亲情的温馨小文。
直到一条丝巾的图片下,作者写到:
“这么好看的丝巾,她却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。”
才知道,这是一篇关于母亲的回忆录。
也是一封写给儿女的告诫书。
妈妈的购物车
发帖人的网名,叫做呗苦。
Ta的妈妈,在去年去世了。
一年的时间,呗苦看完了妈妈的照片,听完了妈妈的语音。
缓解不了的思念,让Ta打开了妈妈的淘宝购物车。
妈妈的购物车里有什么?
第一个订单,是给孩子买的手串。
最多的,是给爸爸值夜班充饥的手撕面包。
还有用不完的垃圾袋。
厨房里的隔热帖。
装点屋子的盆栽。
还有一些还未下单,来不及穿的冬衣。
购物车里,有儿女,有丈夫,有生活,有未来。
像所有平凡的日子,细水流长,热气腾腾,没有一丝生命就要戛然而止的迹象。
除了那条普通的,好看的丝巾。
这条绑着死结的丝巾,是呗苦亲自剪断的。
飘不敢妄论这是怎样的悲恸。
只是看到Ta在帖子里写到:
剪断丝巾的手,抖了整整两天。
一年后,伤口还未愈合,呗苦发出这条帖,目的只有一个。
唤起大家对“更年期抑郁症”的注意。
帖子在豆瓣立刻激起了水花。
在豆瓣生活组,“关注女性长辈更年期抑郁”的话题建立起来。
而,话题下的每一个故事,都令人揪心。
网友NotU.p的故事,开始于18年5月。
那是Ta的妈妈,第一次对自己发病有所意识的时间。
其实征兆很简单,就是一碗突然间吃不下去的米线。
紧接着,是消失的食欲。
本以为只是肠胃的问题,没想到失眠又接踵而至。
长期的失眠终于带来了精神上的打击。
这位妈妈开始显得沉默,焦虑,还有字面意思的坐立不安。
病情一点点加重,但无论父亲,还是其他亲戚都认为妈妈的症状不过是不太开心。
解决方案,就是带着妈妈去景点转转。
所幸在外工作的孩子开始警觉。
一边在各个医疗平台咨询母亲的症状,一边拜托父亲和亲戚一起带着妈妈去大医院检查。
哪知刚上车十几分钟,帖主就收到了妈妈发出的求助:
一番周折后,这位妈妈等来了确诊书:
更年期抑郁。
治疗看似上了轨道,帖主的妈妈,开始吃抗抑郁和安眠作用的药。
但没隔两天,帖主又一次从舅舅电话里,听到了妈妈病情恶化的消息:
“说不想活了,想从窗口(27楼)跳下去。”
帖主立刻从上海赶到了四川,开始贴身照顾妈妈。
可半个月后,症状依旧没有好转。
妈妈可以靠药物睡着,但醒着时,坐立不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
帖主决定带着妈妈去上海治疗。
从老家到四川,从四川到上海,再从上海换到昆明。
又过了半年,帖主一家人终于在昆明的医院,等来了妈妈的好转。
在这段真实故事的结尾,帖主说:
“有一天(妈妈)主动讲了一个笑话,大家都笑,我笑着笑着就哭了。”
NotU.p的故事,是话题下最完整的一个故事。
也很幸运,是一个结局圆满的故事。
这里更多的,是一些简短的片段。
没有起因,没有结果。
有的,是一些借由年轻人之口,展露出的中年女性,更年期的生活剪影。
患上抑郁症的母亲,也积极求过医,却因为村里的流言蜚语,擅自断药,不但没有好转,还助推了病情反复。
公司的女经理。
过度敏感多疑,会偷偷调办公室监控,就为了看下属有没有说她坏话。又会跟下属倾诉,为自己控制不好情绪而歉疚。
而真正让发这个帖的人意识到,女经理或许生病了,是看见她下班后,一个人在昏暗的应急灯光下哭泣。
而最开始理解女经理的,也不是帖主。
是帖主的母亲。
在向母亲吐槽经理的种种行径时,帖主母亲却说:
“更年期真的就是这样,我也经历过。”
#关注女性长辈更年期抑郁#
这个话题里,一段段经历、一个个故事、一条条感触下站着的。
是一个默不作声的群体,和一个鲜为人道的病症——更年期抑郁症。
污名化的更年期
要讲更年期抑郁,还得从更年期开始聊起。
是的,也是豆瓣这些故事,让飘发现:
在不断呼吁女性关注自身的当下,更年期,却极少被严肃认真地讨论过。
以至于这么多年来,关于更年期三个字,还是离不开那几个标签——暴躁、易怒、情绪化、乱发脾气
甚至只要是个稍微情绪化一些的女性,都会被开玩笑,“更年期来了”。
这些脱口而出的标签,背后体现了大多数人对待“更年期”的态度:
两分戏谑,三分调侃,五分漫不经心。
在打着“更年期”招牌的影视剧里,也屡屡印证。
比如《青春期撞上更年期》。
名字赚足了“代际关系”的噱头。
实际对更年期的描画,除了几句台词,其它一点没看着。
剧中几位中年女性,特点就是逼婚、唠叨、发脾气。
更年期,作为女性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,在剧中沦为一个工具。
用来为几位强势妈妈的各种骚操作开脱。
一更,就能更个三十年。
把这元素去掉,也丝毫不影响剧情。
不外乎就是一锅乱炖的家庭情感剧。
电影《我的早更女友》对更年期的碰瓷,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女主戚嘉毕业季成失恋季,打击太大,月经一下就停了。
问诊的医生,没做任何正规检查,就凭着没来月经这一条,就断定是早更。
开的药叫定坤丹。
疗效是疏肝解郁,延葆青春。
即便跳出影视,来到现实,网上搜一搜“更年期”,也是负面评价和刻板印象铺天盖地。
多的是稍带抱怨,也常见侮辱谩骂。
要么是将“更年期”当一个垃圾桶,什么症状都可以往里填:
做奇怪的梦——我更了?
半夜睡不着觉——我更了?
最近没啥吃喝玩乐的欲望——我更了?
要么是直接将“更年期”作为侮辱词汇,然后熟练地运用在谩骂中:
没有要批判谁的意思,坦诚地说,有些错误,飘也犯过。
只是越是习以为常,越代表,这里有我们应该警惕的——对于“更年期”,我们其实既轻视,又充满了无知的敌意。
自然更难体会到,那些实实在在,被更年期症状困扰着的中年女性,她们的隐痛。
《请回答1988》里的豹子女士,是内心多么坚强、打不垮的人物。
她在发现自己停经后的第一时间,就召开了家庭会议。
对丈夫和儿子,清晰地表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:
“有可能突然上火,直接离家出走
全身刺痛,也有很多人得抑郁症”
自己能克服的,以及自己所需求的:
“会按时做饭,但不会洗碗
会打扫,但不会洗衣服”
但,无论是家人还是她自己,都低估了,更年期给一位女性带来的影响。
金社长半夜起床,路过客厅,被呆坐在地上发呆的老婆,吓了一跳。
从不示弱的豹子女士,面对老公的关心,也只能回答出——“有事,我有事”
这种“有事”,是与朋友吃饭时,想不明白自己为何早上对老公发火。
在朋友的安慰下,吃着吃着,就哭了。
是即便好久未见的儿子归家,也只能带来短暂的喜悦,很快,她又不自觉地,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。
《1988》这段剧情,其实给影视剧如何展现中年女性的更年期,提供了优秀范例——不妖魔化,不轻视。只需把镜头交给症状本身。
已经能让观众获悉,更年期的女性,与不理智,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。
而《1988》里无论是豹子女士,还是德善妈妈。
最后之所以能以更平和的心态,去应对生理上的痛苦、心理上的困境,能顺利度过这一必经阶段。
也是因为家人子女的足够重视和耐心。
他们在父母需要时,及时给到了满满的关怀和爱。
更年期,应对得当,是可以平和度过的。
因为说白了,它就是女性在绝经前后,性激素波动,卵巢衰退的一段时期。
多在45-55岁之间,短则两三年,长至十几年。
那些让更年期背负罪名的症状,不过是人体因性激素波动,而产生的反应。
轻则潮热盗汗,重则失眠抑郁。
潮热,是因为雌激素无法正常地激活下丘脑;失眠,是因为雌激素无法在管理睡眠的脑干正常发挥作用。
而当雌激素在海马体、杏仁核这些区域出现问题时,更年期污名化的罪魁祸首——焦虑易怒,也就发生了。
更年期,实际只是女性生命里,一次到了时候的生理变化。
却生生被曲解为,一种性别偏见,和对整个中年女性群体的污名化。
令人担忧的是,生活在这些误解下的长辈,从未学习过反抗。
即便想要表达,往往也会因为在“精神疾病”“抑郁症”的医学课上缺席太久,而有所误解,不愿承认。
甚至根本不具备清楚自述的能力。
对待更年期可能出现的生理心理波动。
缄默不言,独自承受,熬着,才是我们母辈们应对更年期的常态。
而偏偏,平时如此在意发声的我们,如此重视年轻人抑郁困境的我们。
在帮父母在更年期这片领域,肃清场地上。
做得不及时,更不够力度。
生理与文化的双重压制下,中年抑郁也容易产生,悲剧也可能出现。
对更年期的污名化,未尝没有我们一份。那正名,就更该由我们出力。
希望还来得及。
父母辈那张不开的求助之口,就由我们去代替述说。
生命的征程
最后,飘想聊聊,衰老。
更年期,意味着衰老,这似乎无可辩驳。
于是对衰老的恐惧,也成了更年期抑郁的一大诱因。
《少年派》里,三一妈妈陪林妙妙的妈妈去医院看更年期。
林妙妙的妈妈对更年期的感触是:
“人不是慢慢变老的
人是一下子就老了”
“害怕头发变白,害怕牙齿掉光
还没有好好享受年华,就上了老年报”
“青春也像小鸟一样,再也不回来”
每一句,都体现着对年龄渐长的抗拒。
《小别离》里,童文洁害怕自己早更,跑到医院找老公方圆。
查出来是雌激素水平的问题,没到早更的程度。
但还是担心自己真的即将更年期,让大夫给“多开点药”。
为了压制住“易怒”的症状,吃激素吃进急诊。
而你只要打开手机,就会发现,关于更年期的“治疗”广告,多的不是如何缓解症状,而是如何减缓衰老。
当卵巢停止了工作,性魅力就丧失了生理基础,衰老似乎近在眼前。
的确,更年期往往意味着年近半百,老态的自己似乎就在下一个拐角。
当生命显示出凋零的姿态,我们难免恐惧。
但仔细想来,生命从绽放的那一刻起,每一步,不都是走向凋零的一步吗。
《地久天长》里,丽云的扮演者咏梅,在49岁拿下柏林电影节影后,才算真正的红了。
在金鸡论坛首秀时,咏梅说:
我的图尽量不修,如果非修的话,能不能别把我的皱纹都修平了。
那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,年龄不是我的敌人,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。
当然,飘不是想说生命何时启程都不晚。
但,生命站站,都有不一样的精彩。
豆蔻、及笄、桃李年华、而立、不惑、知天命。
一程一程,生命的每个时区,都有它独特的美。
幼儿期、青春期、更年期,不过就是一场新征程的号角。无所差异。
我非常喜欢,在《月亮缓缓攀登》一书中,对更年期的注解:
更年期,是“演化”给人类的礼物。
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更年期,在自然界中,其实十分罕见。
绝大多数动物,一旦繁殖能力结束,便意味着生命也走向了尾声。
即便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黑猩猩,在生殖能力衰竭的50岁左右,便也直面死亡。
而人类,在繁殖能力完全结束之后,还有足足三分之一,甚至二分之一的生命路程。
这段路程,像是一场暗喻,告诉我们——人类生命的含义,远不止于繁衍。
果壳网主笔游识猷,在解读《月亮缓缓攀登》时,提出过一个问题——(更年期)失去的生育能力,用什么补回来呢?
她的答案,也让飘深受触动:
当我们失去生育能力的时候,我们获得的,是“不生育的能力”。
看似一段废话,但细想下,却似乎是生命给予更年期这一段旅程的答案。
不是无意义的衰老,而是我们终于放下性征,无谓男女,只为“人”。
这也是属于繁殖“使命”的退休仪式。
仪式后,性可以彻底只关于欢愉,不再忧心承担新的责任。
《1988》里,参加了狗焕妈妈的“惊喜婚礼”后,退休的德善爸爸说:
“叶子掉了之后,又结果子。我一时忘了那个。只顾着可惜我的叶子掉了。”
也是这么个理。
这个理告诉我们,虽然花无百日红,但落红,也不是无情物。
更年期,是生命上一程的毕业,下一程的号角。
像是《尤利西斯》里所描绘的中年旅程:
长昼将至,月亮才缓缓攀登。
为啥我一说自己更年期了,身边没有一个人当回事。老公说没有更年期那回事,你自己不想就没事了。[酷拽]难道说这更年期还是想出来的了。老爹说我是精神病。呵呵,我就不明白了,一群人都认为我没有病,单单是我自己觉得自己出问题了吗?
我更年期就是烦躁亢奋和抑郁轮番上演[捂脸]烦躁吃谷维素,抑郁喝黑咖啡
终于有人为更年期正名了,郁郁寡欢好几年了,莫名其妙就不开心,易怒烦躁,但面对孩子面对年迈的父母公婆还要强颜欢笑,努力操劳,很累很累,每天都早早就醒了,白天还要强打精神,想离开这个世界又怕影响孩子,真难啊!
写的太好了,也很真实,其中的一些情节我也经历过,“在朋友的安慰下,吃着吃着,就哭了”。我经常会这样,有时候一段音乐,我就会号啕大哭,莫名其妙的,不止一次……我觉得我是更了,所以我选择从家里走出去,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,虽然还会有多疑,心思重,想哭的症状,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,原来有一段时间,完全控制不了,医生和我聊天我都会号啕大哭,丝毫控制不住的那种。除了走出去,换个环境,更重要的是家人的理解和包容,真的是这样!原所有家庭都能重视中年女性更年期,给予理解,帮她安全度过这个特殊时期。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如初直到永远!
这篇文章看的我想哭,48岁了,突然感觉没有了目标和希望,越来越沉默,遇事特别容易焦躁,家人觉得我太事妈,我觉得特别孤独!不知道怎么去改变,真的觉得往后的人生没。什么意义。
我这样哺乳期整夜睡不着的,是不是也不太正常啊!
过年就50岁了,还没啥感觉,是不是更年期就这样过去啦[玫瑰][玫瑰][玫瑰]
女人45至55更年期最难过的时期,有的比这时间或长。但在家庭中这时的女人并没因退休或孩子长大成人而轻松,反而很多女人这时是最忙最累,再加更年期而至,各种身体不适,体力不支,睡眠不足,丈夫不体贴,孩子也不理解。女人真的很难!
我公司前台小姑娘本地人有房子有个弟弟,爸爸工作妈妈好像不是工作,正在上班家里把她叫走了,公司再联系找她就关机了,几天后才通过表姐通知公司她妈妈跳楼自杀了,她辞职了在没有联系过,还有曾经帮我照顾孩子的一个表嫂,农村人卖胡辣汤,守寡十几年养育俩女儿一个儿子,因为她妹妹开刀手术她去照顾离开了我家,一年多后突然听爸爸说她上吊了,当时也是五十多岁,现在想想可能就是抑郁症
我才35岁,在10月份时候查出来子宫内膜异位症,腺肌症,子宫肌瘤5公分。做了微创手术,一个月后打亮瑞丙林(一种抑制雌激素的药)要打4-6针,一个月一针,第二针以后,我姨妈就不来了,然后就早更了,出汗,失眠,晚上多梦,容易惊醒,易怒,烦躁~
文章居然看哭了,因为自己也觉得委屈,并不是我想变成这样,可是就是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,同事说我懒。对着女儿看到她是高兴的可是一会就嫌她烦。对老公真是靠着革命友情在撑。我知道自己在抑郁的状态边徘徊,我知道自己需要调节自己,年轻时活泼开朗,我不知道到半百了居然这样,讨厌社交,看看周围的朋友和我差不多大,别人开开心心的,自己情绪低落一个人会莫名哭,有时半夜会特别烦躁,有时又感觉很闷,喘不上气来。有时又失眠。怕跟别人说自己更年期,会异样的看着你。我需要发泄情绪,觉得我太孤独了,可也是我自己把朋友推开了。我对未来没有期望。熬吧……
正处于此间,无助像一片无垠的大海,[快哭了]
想说说我妈的抑郁症,我家农村的,没觉得抑郁症是病,我爸总说我妈装病,那时候我刚出来工作,就租了个房子把我妈接过来,一个又一个医院的看,吃了好长时间的药,后来慢慢的才好一些,就回老家了,可是跟着我爸一起本来只是一个小病后来成了大病,耳朵也聋了,我知道的时候特别难过就把我妈又接到我身边了,现在我家娃都四岁了,从我妈发病到现在都十多年了,说实在话我特恨我爸
我从小就觉得我妈跟别人不一样,长大了才知道有一种症状就更年期反应。她现在70了,似乎还是这样。我今年45了,我已经完美的遗传了我妈的症状,老公已经跑掉了,儿子十岁,我好怕伤害到儿子。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控制。真希望我平常的反应已经是更年期,如果还有过分的我儿子该多遭罪啊!
我就有点,正在努力的往上爬,找生活中的支点撑起来,还有生自己的和自己生的要牵挂,而且今天爸妈还给了我一个新的任务,以后要管大我十一岁的姐姐,任重道远那。没人知道我正在负重前行,自己也要垮了[流泪]
我也不知道是否到了更年期,焦虑,担心常常不期而至。引致紧张,分分钟的紧张。但最好笑的是,当我向妈妈询问建议时,她竟然说她当年什么事也没有,什么情绪也没变化,就过去了。
我现在正在更年期中,已经更了好几年了,要孩子晚,孩子现在高三,我的更年期遇到了孩子的青春期,刚开始更的时候没觉得,直到去年去医院检查,医生给开治抑郁的药,自己心里是排斥的,便没拿,我说我没抑郁,可现在自己知道是有些抑郁,莫名其妙的烦躁,脾胃不好,一点热的东西不能吃,吃口鸡肉都会满嘴牙疼,凉的也不行,吃米饭都会胃疼,还耳鸣,困得难受就是睡不着。老公常年在外,他认为更年期一阵就好了,和他说孩子的事,就会说别管他,和他生什么气啊,我是因为没有人给管孩子,工作都不要了。我就是在不舒服,没人管,没人问,人家不在家,孩子青春期,还得让着孩子,有很多时候也是活的够够的,整天脑子乱糟糟的,想自杀,可为了孩子,因为我妈在我10岁那年就没了,没妈的孩子苦啊,不想让孩子也和我一样,活也活不好,死也死不成,活得那叫一个纠结,熬吧,能熬到哪里算哪里。
我家女性长辈没有更年期反应,希望我也能遗传到。我朋友则是父母都有反应也持续时间很长。
我们小区有个女的,就是更年期抑郁症,在一个下雨的早晨,跳楼了,唉
更年期是,有钱人得的病,如果家庭条件不好,女人还要为了自己家庭和孩子,在社会中努力打拼,就根本没有更年期的概念,或者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中打拼很艰难,到了中年,终于可以缓一缓脚步了,不那么拼命了,就特别满足现在的生活,所以在身体中,就不更会有更年期的事情了